第(3/3)页 最近这个事坊间热议,据说,枢密院里的官员听了后,很是不高兴,兵部也有人说了些怪话。” “吹捧我压过薛神策?宣扬争辩,我与薛神策谁先收服淮水?” 赵都安冷笑一声,眉眼掠过少许煞气: “好一个捧杀。” 他终于明白,女帝要他注意风言风语的意思。 没错。 以他如今的地位,战功,京城中再没有人质疑他的能力。 但反过来,却开始捧杀了。 赵都安与文坛读书人素来不和,这个梁子,从他进入诏狱,大肆抓捕读书人开始结下,后日益加深。 到了去年与正阳先生辩论,他提出“心(新)学”,虽得到包括董太师在内,一批读书人的认可和追捧。 但同时,也令一大批信奉“旧学”的读书人愈发不喜。 不过,之后赵都安一直忙于国事,懒得搭理一群不成气候的书生,不想这群读书人如今却反过来,捧杀自己了。 “不敢抨击我,但转而捧杀我……将我架起来,与薛神策对比,以此令枢密院的武官对我不满……呵,上阵杀敌的本事没有,但玩内斗,恶心人的手段却一个比一个漂亮。” 赵都安嗤笑点评。 赵盼眼睛一亮,同仇敌忾: “我也觉得他们是憋着坏的,虽是夸赞,但却令人生厌。大哥这次回来,可要教训他们一番。” 赵都安却摇头: “不急。一群不成气的书生而已,没必要置气,不过我更关心,是谁在背后鼓动他们。” 针对自己的捧杀,不会毫无缘由。赵都安怀疑,那群傻乎乎的国子监学子,只是工具人。 真正对付自己的,或许正是清流党内的“内奸”。 “清流党内,许多人都出身翰林院、国子监……以读书人、清流居多。若是内奸暗中鼓动,方才合情合理。” “若能以这舆论,令我与薛神策间生出间隙,甚至令枢密院为首的王朝武将群体敌视我,最符合反王利益。” “不过,苍蝇不叮无缝蛋,枢密院的确有些人想要争权,怕也是真的。” 赵都安思忖着。 纵观史书。 和平年代,总是文官势力压过武将。 但战争年代,却要颠倒过来。 如今李党覆灭,皇党稚嫩,清流党内忧……虞国以枢密院、兵部为首的武官群体,也开始抬头,试图掌握更多的话语权。 “清流党、国子监、枢密院……很好,我在前头打生打死,你们又在后方闹幺蛾子。” 赵都安眼神危险起来,手指轻轻在桌案上敲击,嘴角上扬: “那就,一个个来。” …… …… 当日,赵都安在家中呆了好一阵,拿了一些银子后,离开家门,找了间客栈住下。 而后,神魂回归临封,收到了影卫送来的,关于冯小怜成功将空白信函送到了公孙手中的消息。 计划初成。赵都安立即吩咐宋进喜进行了一些后续的安排。 旋即安稳地睡了一晚, 而有关永嘉城内的一场乱子的余波,则持续扩散。 只是想要传到徐敬瑭、京城,还要一点时间。 …… 次日,清晨。 京城,赵都安从客栈中走出来,戴着白色的面具,穿着青色的长衫,沿着熙熙攘攘的街道。 沐浴着秋日的晨光。 抵达了熟悉的诏衙。 “什么人?” 守门的锦衣予以阻拦,警惕地盯着他。 戴着白色面具的赵都安平静地取出供奉腰牌,用更改了些的声线说道: “本官奉旨,前来梨花堂赴任。” 昨晚,女帝已经下旨,递送诏衙。 因此,没一会,赵都安在总督堂见到了马阎。 这位大太监面容依旧,瘦长冷峻,予人一种残暴的意味。 只是一年过去,许是操劳过度,马阎头上的发丝都白了几缕。 这会捏着供奉腰牌,仔细打量,而后抬起头,眼神狐疑地盯着戴着可抵挡神识探查的白色面具的“新任缉司”,将腰牌丢回去,点头道: “身份无误。周仓,送他去梨花堂赴任。” 旁边的百户周仓应声,朝着赵都安做出一个“请”的手势。 赵都安笑着对马阎点了点头,而后朝着同样是熟人的周百户颔首: “有劳。” 转身要走的时候,身后传来马阎的声音: “梨花堂乃是一群桀骜不驯的刺头。原本只有赵都安能约束这帮人。 如今他在前线,梨花堂的缉司位置久久空缺,陛下这次既然调你来代理缉司一职,希望你做好底下人不听命令的准备,若实在不成,可来找我。” 赵都安脚步一顿,面具下嘴角微微上扬,转过身,客气地朝马阎拱了拱手: “多谢督公指点。不过……应该不会劳烦督公。” 说完,他闲庭信步,直奔梨花堂。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