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就比如说像第三章出现的内容。 “在这二十八年间,他经历了很多,譬如破解胎中之迷,再比如收到了霍格沃茨的入学通知书发现自己来到了哈利波特的世界,还有遭遇变故......从霍格沃茨退学。” 像这种一笔带过的方式确实可以直截了当地写莫里斯在上学期间发生了什么,但相当于他所做的事,所从事的事业,这样一笔带过的方式未免也显得太过儿戏了。 一个英雄的诞生之所以诞生,绝对不是平白无故的。 是无数个选择,深厚的阅历,从而产生了他独一无二的思想和存在。 所以,在没有办法写一本前传的前提下,我只能用插叙的手法慢慢揭露莫里斯的过去。 Q:关于六十章左右的内容有些乱 A: 确实有些乱,超出了我的估计。 从六十章往后的这些内容,完全没在我的大纲上面。 从内容上看,就能看出这点——大战之前,没有半点铺垫。 所有的铺垫,都是我在开展之后,慢慢铺垫起来的。 所以显得非常突兀。 而这些之所以会出现,事物根据读者临时产生的想法,删除了十几章存稿,临时调整的内容。 有的读者说看的比较压抑,说需要一些爽点来支撑,我想了想,也确实如此,就下笔写了。 我不是那种天赋型的写手。 我最少需要三四天的存稿,这三四天的时间,根据后续的内容,随时调整存稿,修改存稿。 当我能力的局限遭遇这样突然的变动,就造成了剧情安排上的不合理和其他缺陷。 在这里对一直追读的朋友道歉。 已经修改完毕。 -- Q:为什么提前上架? A: 其实在写下这些文字的时候,内心其实非常苦闷。 其实没有打算很快就上架。 预计时间是26号左右。 但是,最近的负能量很多——每到最新章,就有人问爽点在哪里?或者,表示说“接下来的内容是重头戏了,不好看我要弃书” 诚然,我能理解这种连载的苦闷。 先不说这本是不是纯粹的爽文,还没到反转大决战呢,你要爽点,我去哪偷给你?呜呜呜呜。 在这种高强度的压力下,我又是个比较宅的敏感人群,创作状态真的不能保持。 我每次在写的时候,都在想,这样的写法,能不能获得所有读者的认同,这样的写法,到底好不好? 最近这些天,神经非常衰弱,心神俱疲。 这种感觉就像打CSGO的时候,耳边一直有队友说“不是哥们?”“去A大”“去B大”“你怎么不开枪啊” 更有甚者,四处批评,比如说“莫里斯丧失了理智”,他问我“丧失了理智”,为什么还能冷笑。 我记得明明写的丧失理智,没有说丧失表情,变得面瘫——如果丧失了理智连冷笑的干不了,那他战斗不就更显得荒唐吗。 所有这样的为了喷而喷的言论我都会禁言处理。 还有压力我的——说什么写的烂就弃书,不喜欢看就不看,免费期我没有收你一分钱,我问心无愧,你不喜欢看只能说咱俩不适合,大家好聚好散,我看了你的评论陷入了自我怀疑,反而还会质量下降,无论是哪种角度出发,我都不认为这是一个对双方非常有利的言论。 所以,就不等待26号了,也不要推荐了,提前上架,保持创作质量,回馈于真正的读者。 -- Q:关于设定的问题。 A: 可以从二十几章就可以看出,本书并没有给莫里斯一个想对于明确的实力恒定。 这点是基于以下几种考量。 首先,HP世界的实力设定,就很奇幻。 说玄乎点,全靠意志,全靠爱。 并不是传统玄幻文的境界。 所以,对于莫里斯实力的描写,我采用的是侧面描写——比如说二十六章,在没修改之前,他在奥地利杀掉那些巫师,胸口染血,在结合格林德沃的对话,侧面说明了他的实力不如邓布利多,只有在爆种的情况下,才能和邓布利多一战。 这样的描写不只是一处。 伏笔也不止一处。 再比如说莫里斯“引路人”的身份,也是基于此。 我更希望留白,给读者一个自我想象的空间,而不是我大包大揽,什么设定都给抛出来。 但是,我最近发觉,我这种隐晦的抛出设定的方法,好像很多读者都不能理解。 比如说第一堂课得内容,很明确了。 这个世界上没有像玄幻小说,元婴期能无限杀筑基期的环节——这个世界差距不大。 一些读者非要再回到自己惯用的玄幻小说的设定来举例子反驳我——划分实力等级——元婴能无限杀筑基。 很无奈。 当我不抛出二设的时候,他们自己脑补二设。 就拿人数来举例子。 原著说,三千巫师,这是罗琳的BUG。 巫师界光是职业就五六十种,十几个行当,三千人怎么撑起来小型社会运转?光魔法部就几百人。 但凡有正常社会经验的人来说,都不认为这是一件可能发生的事情。 况且,在《哈利波特和魔法石》里,上面明确提到,有3000w巫师给另外一个巫师过生日,这显然又是对罗琳的设定自我修正的过程。 但是,我不提这些东西,很多人就会认为多少多少。 这些论证的过程写出来,对于那些理解能力高的读者相反会觉得枯燥,不写出来,那些理解能力较差或者对原著不熟悉的读者会不明白,开始提问,甚至讽刺。 我写了好几本同人都不知道这种方法怎么解决,可以在下一行写下你的意见。 (你的意见) 还有一些内容,受制于题材,其实是不能写的,不能往深里写。 ... 比如,第31章被删去的原文,论证过程(对于力量和权力有兴趣的可以看一下): 莫里斯走到讲台旁,轻轻挥动魔杖,一块羊皮纸浮现在每个学生的桌前。 “今天的作业,”他说道,“请尝试回答一个问题:‘在巫师社会中,力量是否等于权力?’你们可以用任何方式表达观点,无论是写文章、画图,还是其他。我不在意形式,只在意内容。” 诚然,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 事实上,脱离了这个世界本身,站在更高的维度来思考这个问题也并不容易。 很多人认为,力量代表着一切。 就像一个主角,他有着超高的魔力,便可以轻易的实现自己的目标——复仇或是改变。 但,这就产生了两点分歧。 第一,这样的行为和伏地魔有什么本质的区别呢? 伏地魔也试图用力量来征服一切,让所有人来听从他的命令,让这个世界变成他的一言堂——他成功了吗? 答案是否定的,历史早就给了我们的答案。 那么接下来分析并且延伸的一点便是:他的失败是偶然还是必然? 如果只是偶然的话,那么是否可以证明他的这条路,也就是用力量来代替一切,是可行的? 再换个思考角度,没有哈利的出现,他是否会成功? 有关于这个问题,马原中的唯物史观也给出了答案—— 首先,唯物史观立足于现实的人及其本质来把握历史的创造者。 其次,唯物史观立足于整体的社会历史过程来探究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再其次,唯物史观从社会历史发展的必然性入手来考察和说明谁是历史的创造者。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