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00 两个条件-《重生之实业巨头》


    第(2/3)页

    “这样说也对,陈先生,不妨说实话,这其实是上沪市领导的要求,您也应该理解,我们自然希望这些工厂是在我们上沪市,我想您也听说了,如今上沪市有很多从外地来的知青,他们都需要本地的工作,可目前的经济状况,很多企业工厂也不能再大量招人了。”邱克无奈说道,他也知道,只是因为自己的需求就让别人来上沪建厂,是有点不合理,如果只是几家倒还好说,可这是上百乃至数百家企业,就很过分了,甚至人家在燕京市那边,工厂也不一定会很忙,再分点来上沪?正常逻辑是不可能的。

    可他们也没办法直接去燕京那边办这件事,几家也许可以,但数量这么多,燕京那边的领导也肯定一眼能看出上沪这是要抢工作岗位了,目前的经济状况,燕京那边不可能同意,只有外方投资者,才可能办成这件事。

    “知青?”陈志文也想了起来,之前马局长曾经也与他说过这件事。

    “是的,现在上沪市的知青数量,早就破万了,具体多少没人知道,而且现在还有很多人在往上沪赶,因为他们听说上沪市的宝钢与上汽大众是非常大的工厂,需要大量招人,可两个工厂再大,也容纳不下这么多人啊。”邱克苦笑着说道:“上沪市的领导,也打算增加政府部门职员来缓解这个问题,前几个月,交警部门就曾经大批量招人,可怎么着也是有限的,财政也不容许无限的养人,而且,还有更麻烦的,很多人不满意做交警或者政府职员,他们就闹着要做工人。”

    “不做政府官员做工人?”陈志文笑了笑,这个时代,工人的地位实在是太高了,他在后世就曾经听说过,很多政府职员都申请去工厂当工人,但后来么

    “也不算官员,官员没那么多,就是最普通的政府职员。”邱克解释道。

    “嗯。”陈志文也没再在意这个,想了想说道:“邱先生,我知道上沪市有上沪市的理由,可我这边没有,将燕京那些已经成熟的零部件工厂,搬到上沪市来建工厂,不仅仅是需求钱的问题,而是需要从头到尾,再一次大规模培养一批人,这对我们来说,太费精力了,甚至,和黄在燕京的几个大型实验室测试中心,也没办法照顾到上沪市这边的工厂吧?时间效率还是太低了点。”

    80年代,乃至90年代工人大下岗之前及之后,就业问题,都是困扰着国内几乎每一个城市的问题,人口数量太多了,在可以自由流动之后,所有人都想去工厂上班,毕竟工厂一个月的收入,比种田一年都高太多了,而工厂数量,在21世纪之前都是不多的,这也就造成了底层的“内卷”,可能就深海市要好一点,因为港资的集中投资,导致在一定程度上,工厂需求大于工人数量,这个结果就是工资普遍比其他地方高,更多的人涌入,但深海市的基建发展速度又跟不上,最后,只能限制人口进入的数量了。

    这个问题,只有等到进入WTO之后,加上国内很多低端产业产业链的成熟后,才算缓解了一点,这也是为什么加入WTO是香港回归之后最重要的事情。

    一个国家对就业的需求,十个陈志文也解决不了,只能说在尽量的努力下,与国内达成共赢,自己给国内提供就业岗位,而国内的低成本能够帮助自己的产品畅销全球,算是双赢吧。这也是自己的底线,给国内一些城市好处,那必然要有返还,这样才能长久合作。

    “那陈先生不如开诚布公,您这边需要什么样的条件,才愿意将那些工厂在深海市建分厂?”邱克问道,他不仅仅是上汽大众的最高领导,也算是上沪市的领导之一,这次约陈志文,不仅仅是为了上汽大众,也算是为了上沪市解决这些棘手的问题了。

    当然,这些汽车零部件工厂就算都迁移到上沪来,也解决不了目前上沪市的知青数量过多的问题,但还是能缓解很多的,而如果美的的超级工厂来上沪,那就可能能一次性搞定,但这样的大事,他可没能力插手。

    “这件事比较突然,我也不好马上就决定。”陈志文顿了顿,说道:“不过我可以定下几个要求,我可以在上沪市进行投资建这些工厂,但你们也要承诺保护我的利益,只要我的产品不出大问题,那就必须是独家供应商,你们以后都不能更换,。”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