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书简舞就是在竹简上写文字,但你们表现读文字时,头却左摆右晃,这个动作最好改一下。 因为古人读书不是从左读到右,而是从上往下读。不是横看而是竖读。” 老师模样的人认真地打量了我几眼,问道:“先生是……” “我叫万山红,就住在前面。” “万……山……红,是不是会算命的……那个人也叫万山红。” 我说:“对,就是我。” 她可能半天也无法把自己想象中的一个算命先生和眼前的我联系起来。尴尬一笑: “你就是万山红啊。我姓崔,这是我女儿。” 我点头:“哦,崔老师。” 她说:“你对舞蹈也有研究?” 我轻轻一笑:“没研究,因为你说是书简舞,我就忍不住提点意见。” 女孩对我说话很感兴趣。一直仰头看着我,又催她妈,说: “到那儿去。” 崔老师顺着女儿的手指看去,原来那儿有个亭子,便对我说:“万先生,能请你一起到木亭里坐一下,好吗?” 到了木亭,崔老师从包里掏出两张报纸,边擦边笑:“我有准备,每天早上都在这儿休息一下。” 木亭呈八角形,我们相对而坐。 崔老师说:“打开一本书,左右晃头这个动作要改,是吧?” “对,要变成低头抬头,而且这个动作也不能太夸张了。原因古代的简比较短。 比如,我们现在常常说:你简单点说说就行了。为什么用简单而不用其他什么单呢。因为简,就是竹简。 竹简比较短,竹简写成的书也比较精炼,不长。那么简,代表短。简单就是简短,简单一点说,也就是简短一点说。” 崔老师又打量了我几眼: “万先生讲得非常好。但是,很多人说,从左读到右的动作很有新意,从上读到下没有这么好看。” “这个动作可以保留,我站起来,双手从前面打开,往后拢到身后,说道,这时,你摆头就正常了,你不是在读了,在背。背可以摇头晃脑。” 崔老师也站起来,试了一下,双手一拍:“绝了。这个好看。” 然后笑吟吟地看着我,半天才说:“真是点睛之笔。” 我没有再坐下去,向她们告辞: “多嘴了,我还要去公司开会,再见。” “唉——万老师,能不能加个微信。”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