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3/3)页 妓女和女学生,谁更值得活下来? 它的内核跟莫泊桑的《羊脂球》差不多… 《羊脂球》的背景是1870年普法战争,普鲁士军队攻占了鲁昂城,有十个人乘坐同一辆马车出逃。这十个人里有大资产阶级,有商人,有修女,都可以称作体面人。 而羊脂球不同,她是个妓女。 贵妇们辱骂她为社会的耻辱,男人们高谈阔论以此暗暗压低羊脂球。直到他们感受到饥饿,而羊脂球带来了足够的食物。老爷太太们矜持了一下,接受了羊脂球相赠的食物,转而开始恭维她。 车子行驶到了一个被普鲁士士兵侵占的小镇。士兵点名要睡羊脂球,而羊脂球因一腔爱国情怀不肯委身于士兵。于是同车的人全部被扣留了。 于是,全车的人开始劝羊脂球接受士兵的要求。羊脂球万般无奈下接受了。 等到羊脂球回到车上,原来的赞美转而变成了唾骂与漠视。这一回全车的人都准备好了丰盛的食物,除了羊脂球。而这次,羊脂球在角落里忍饥挨饿,在科尔尼代的马赛曲中呜咽… 《羊脂球》里的羊脂球是被迫,十三钗则是主动… 《十三钗》,如果改成未成年的小女孩,就不会有这么大争议了! 再加上一些十三钗被神父、女学生、几个领头的集体pua洗脑,被迫委身… 但这样,就没有人性伟大的一面了! 沈旭东不喜欢这部电影,因为这部电影完全没有诚意,只有老男人谄媚西方的视角。 通常来讲,关于南京的电影,起码要有个家国-民族叙事主视角,但《金陵十三钗》的主角是一个美国白人,最终完成人物成长转变的是贝尔饰演约翰·米勒,所有中国男人都死了——无论是李教官、孟先生还是陈乔治,就你没法对这个人物投入感情… 所以,从一开始,这部电影就是‘世界性’的视角,而不是民族叙事! 换句话讲,这部电影从从一开始的目标就是奥斯卡… (本章完) 第(3/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