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几人交谈一番,很快便说到了正事。 如今天下已定,陆羽称帝之事,可以提上日程了! 说了这事,无论是张曼成还是张角,都在观察陆羽的表情。 他们都有同一个想法,陆羽是否会一拖再拖,对当皇帝不感兴趣? 然而, 让他们意外的是,陆羽竟然爽快的点了点头。 “好,如今大局已定,是该考虑称帝的事情了。” 这话一出,张曼成的脸上顿时出现欣喜之色,连忙说道:“目前有两套方案,我准备了许久,终于整理出来,还请一阅!” 这样说着,张曼成从自己的怀中取出一份奏章,直接递了过来。 陆羽接了过来,随后低头认真看着这封奏章。 张曼成准备得很是周全。 称帝的两个方案。 一个是称道君,成立以太平道为主的道国。 张曼成讲述了一系列的章程,同样也指出一点,这有些太过冒险了。 道国之例,古今未有,根本没有参考对象。 可以预见的是,一旦成立一个以宗教为主的国家,必然会带来一系列的麻烦。 宗教对于国家的管理,会带来相当多的阻碍。 政权,宗教,这两个东西,本质是相互冲突的! 世俗的权力,必须要绝对高于神权,如此才能保证统治的稳定性。 这个方案中,张曼成并没有丝毫隐瞒,直接将矛盾引到了张角的身上。 他的意思很直白,如果要称道君,也不是不可以,但首先必须要撤掉张角的位子! 如果不取消的话,必然后患无穷。 太平道,终究是他张角创立的。 陆羽哪怕是在世真仙,但就世俗身份而言,也不过是大贤良师的第九位亲传弟子而已! 所以,严格来说,称道君并不是一个很好的选择。 第二个方案,便是依旧行郡县制,称皇帝。 这一套,有很多可以参考的先例,无论是律令,还是制度,都可以直接照抄过来,简直不要太方便。 如此,无论是稳定性,还是朝廷的掌控,都不是前者可以媲美! 照抄制度、律令,其实并不丢脸。 比如汉承秦制。 大家都是这么过来的。 先抄了,以后再慢慢改就是! 半晌之后。 陆羽看完了奏章的两套方案,抬头说道:“你的方案很是不错,很有参考价值,但我也有我的想法。” 听到这话,张曼成顿时一愣,连忙问道:“那陆帅的意思是?” 陆羽缓缓说道:“我准备行皇帝之制度、律令,再以神君之名,统御天下。” 张曼成一愣:“两套方案一起来吗?” 陆羽点了点头,继续说道:“此外,我还有一个全新的制度,准备实行出来。” 张曼成和张角闻言,下意识的问道:“什么制度?” 陆羽直接说道:“我称帝后,不会管理政务。” 这话一出,如遭雷击,张曼成直接傻眼了。 他连忙说道:“若是皇帝不管理政务,这天下如何运行?” 张角也愣住了,跟着说道:“是啊,小事可以让百官处理,但天下大事,必须要有一个君王决裁,这很重要,你百忙之中抽空决定便是,又花不了多少时间,就像是现在这样……” 二人的意思很明白,陆羽可以当甩手掌柜,但不能一丁点事情也不管。 既然称帝,成了天下之主,那便有相应的责任。 怎能一点责任也不担? 陆羽却摇了摇头,笑着继续说道:“我已经考虑好了,伱们且听一听我的想法。” 张角和张曼成闻言,都点了点头,静听下文。 陆羽缓缓说了起来: “我不可能一直在洛阳当政,而且以后修行,可能一闭关就是几个月,甚至几年。” “所以这些事情,必然要早做打算。” “其实不管是你,还是师父,应该都能看出来,我的心思不在世俗的权力上。” “我之前就和刘宏说过,我其实对当皇帝没什么兴趣。” “他当时问我:既然我对当皇帝没有兴趣,为什么要走到这一步呢?” “我回答说:天与弗取,反受其咎;时至不行,反受其殃。” “国不可一日无君,这天下,总得有一个主人。” “所以,我可以当皇帝,也可以成为神君,甚至可以号称仙帝。” “但不管是哪样,我都没时间管理这天下……” “所以这诸多政务,便由百官决议,再由丞相决裁。” “丞相五年一届,最多可连任三届,由百官投票选出!再由我授予大权!” 张角和张曼成听到陆羽这话,不由心中一惊。 虽然他们早就知道,陆羽对于掌权并没有太多的兴趣。 但此刻亲耳听到这话,还是会生出不一样的感觉。 特别是听到陆羽没时间管理政事,所以政务由百官决议,再由丞相决裁,不免生出了一些渴望。 百官决议,丞相决裁…… 岂不是说,这天下大事,皆要经过丞相之手? 如此一来,这丞相的位置,除了无法世袭,和实质上的皇帝又有什么区别? 虽然只能连任三届,也就是说,最多只能当十五年,还得由百官投票、再被陆羽授予大权,可谓受限颇多。 但这个位置,实在是太吸引人了! 一旦当上丞相,便意味着站在了权力的巅峰! 其中滋味,不言而喻。 没有任何一个人,能抵挡住这份诱惑! 从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也算是‘皇帝轮流做’了。 还未等二人消化掉这让他们浮想联翩的消息,陆羽便再次放出了王炸。 “如今世家大族被迁徙,百官请辞告老还乡,可堪大用之人,所剩无几,想要治理天下,寒门弟子是唯一选择。” “但如何选拔他们,却是一个问题,我打算举行大规模的科举考核,以考核的成绩,来决定他们的选拔。” 听到这话,张曼成和张角顿时双眼一亮,他们最近也在为这事情头疼,一时半会没有好的想法。 在汉一朝,想要当官,一般有这样几个途径—— 一类为文法吏,需要具备文法技能,通过相应的考试,便可成为“令史”一类的吏职。 而一些家族父子相承学习为吏之道,官府经常从这些家族中选吏,比如张汤家族。 一类为官僚特权子弟,入仕途径主要有两种。 第一种是“任子”,吏二千石任职满三年以上,就可以任子弟一人做郎官,霍光苏武是这一类。 第二种是内侍,如金日磾的两个儿子,金赏和金建就做了汉昭帝的侍中,史称金氏“七世内侍,何其盛也”。 一类为儒生士人,他们入仕的途径便是察举制,大名鼎鼎的举孝廉,便是察举制的一种,比如张仲景便是通过举孝廉入了官场。 察举制就是推荐制度,等到了王朝末年,这就是世家大族的固定通道了。 如今世家大族都被驱逐,陆羽开辟科举制度选拔官员,再无一丝阻碍,可谓顺理成章。 事实上,科举这一制度,早有萌芽,在西汉初期,汉文帝便组织过策论考试。 可是这种策论考试,没办法在全国范围推广。 因为这个时代没有纸张,以竹简和布帛作为载体,供应天下学子写下答卷,代价太过高昂了。 布帛造价高昂,还不易保存,至于竹简,写的字数有限,同时太过笨重,根本不适合大规模考核。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