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余台长,我的节目叫“典籍里的华夏”。”许琛率先说项目,从公文包里取出“典籍里华夏”的计划书。 这玩意现下很稀奇,厚厚的一本,龙飞凤舞的秦朝小篆:“典籍里的华夏。” 这时候没有PPT,许琛翻开笔记本,“刷刷刷”写下:“寻往圣绝学,探古今对话。” 滔滔不绝:“余台长,请看V……计划书,我从节目背景、节目地位、节目特色、招商引资、节目IP开发……” 许琛直奔主题,“余老虎”印象很好,如果说了背景,拒绝就伤情面了。 不说背景,只谈节目,拒绝是“节目”不行,跟背景没关系,既不得罪人,又能筛选好项目。 许琛不是他见过的第一个“节目”人,确是第一个“遵守规则”的人。 “典籍里的华夏……” “计划书”很厚,一目十行,简单理清了“典籍里华夏”的概念。 余老虎眉毛轻抬…… 这个节目还真不错! 第一印象,这个节目形式新颖,立意甚高,符合“北平电视台”的地位。 相较前几个“节目人”净整些乱七八糟的创意,诸如选美、芭蕾舞、塞车比赛、综艺节目…… “典籍里华夏”堪称一股清流。 至少是文化属性。 听着许琛滔滔不绝,余台长抬手,皱眉问:“许同志,你这个“IP”开发是什么意思?” 许琛没有自我介绍,但他这张脸就是“简历”,余台长没有落伍到不认识时下最当红的“晚会唯一上台的内地年轻人。” 说来两人还是“情敌”,自己老婆很喜欢许琛。 “余台长,“IP“简单来说就是项目,一个好的项目可以开发的资源是非常多的……” “比如“典籍里的华夏”,只要我们打造成一个“文化名片”,那么后续书籍、电视剧、电影、舞台剧,音乐广播剧,歌曲……形形色色的盈利创收模式和创收点子……” 许琛滔滔不绝,最后总结说:“我把这个叫“一鱼多吃”。” 许老爷有自己想法,这年代电视剧不是想拍就能拍的,没点关系,拍出来就是仓库里吃灰。 借着节目搭建平台,电视剧就顺理成章了。 不止如此,目前主流宣传媒体就是报纸和电视。 许琛大本营就是北平,跟北平电视台打好关系,只有好处,没有坏处。 央视…… 央视不稀罕搭理许老爷! 电视节目是试错成本最低,效果却最好的方式! …… “典籍里的华夏”许琛尽力了,北平电视台要不要就不该他操心了。 许琛有“备选方案”。 如果“典籍里华夏”北平电视台不要,“时光影业”原地转型“广告公司”。 “苏州河”娄叶拍电影缺钱,无缝衔接拍广告,拍了两年就融资了2000万。 站在千禧年的路口。许琛多的是赚钱的办法。 比如,签售会!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