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2/3)页 之前有周益民帮忙,都没有感觉到购买粮食有多难,但是经历过这次之后,老支书就明白,购买粮食的难度远远超乎想象,而且还是大量的采购,可以说是难上加难了。 周益民听到这个答案,心里也是一惊,他没想到村里的粮食竟然紧张到了这种地步,比他预想的要严重得多。 幸好是想到,真的不敢想像,要是没有想起来,村里的生活可就难过了。 他深吸一口气,看着老支书焦急的眼神,随即开口说道:“老支书,你放心,我今天晚上就会把粮食运回来!” 老支书得到周益民如此肯定的回答,顿时愣住了,似乎有些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 过了好几秒,他才反应过来,激动地一把抓住周益民的手,那双手因为常年劳作而布满老茧,此刻却微微颤抖着:“益民,你说的都是真的吗?” 周益民看着老支书眼中的期盼,连忙重重地点了点头:“是真的,老支书,您就放宽心吧。” 老支书这才彻底放下心来,脸上的皱纹都舒展开了,紧紧握着周益民的手,一个劲儿地说着“好,好” 周益民又跟老支书交代了几句,说自己还得加装去联系运粮食的车,便起身离开了老支书家。 周益民刚走,老支书就像换了个人似的,之前的愁云一扫而空,整个人都精神了起来。 他也顾不上收拾炕边的烟杆,脚步匆匆地就往村里的大饭堂赶。 村里的大饭堂是全村人吃饭的地方,青砖瓦房,门口挂着一块褪色的木牌,上面写着“周家庄大饭堂”几个字。 这段时间,因为担心粮食不够,老支书一直让食堂限量供应,每顿的窝窝头做得又小又硬,稀粥也熬得清可见底,村民们嘴上不说,心里都憋着股劲。 老支书赶到大饭堂时,里面已经忙活开了。食堂师傅正系着油腻的围裙,站在灶台边,指挥着几个妇女往大锅里添水,准备做早饭。 地上摆着几个麻袋,里面装着不多的玉米面,看着就捉襟见肘。 老支书几步走到灶台前,对着食堂师傅大声说道:“今天的饭,恢复到原来的水准!” 食堂师傅正拿着舀子搅着锅里的水,听到这话,手里的舀子“哐当”一声掉进锅里,溅起一片水花。 他转过身,一脸不可置信地看着老支书,眼睛瞪得溜圆:“老支书,您说啥?” 要知道,前几天老支书还特意过来叮嘱,说村里的粮食撑不了多久了,必须限量供应,每顿的粮食都得精打细算。 怎么才过了两天,就突然说要恢复到原来的水准? 这转变也太快了,让他一时有些反应不过来。 老支书脸上带着抑制不住的笑意,提高了音量解释道:“益民回来了,就是周益民,他说今天晚上粮食就能运到村里!” “周益民?粮食今晚就到?”食堂师傅重复了一遍,眼睛里瞬间迸发出惊喜的光芒。 周益民在村里可是有威望的人,他说的话向来靠谱。 食堂师傅脸上的疑惑立刻变成了兴奋,连忙应道:“好嘞,老支书!我这就安排!” 说完,他转身对着正在准备食材的几个妇女喊道:“大家都听好了,老支书说了,恢复原来的供应水准!小李,你去仓库再搬两袋玉米面过来!小王,把那袋小米也拿出来,今天早上熬点稠粥!” 几个妇女先是一愣,随即也反应过来,脸上都露出了开心的笑容,手脚麻利地忙活起来。 有人快步朝着仓库跑去,有人拿起扫帚打扫灶台,大饭堂里原本沉闷的气氛一下子变得活跃起来,连空气里似乎都多了几分期待的味道。 老支书站在一旁,看着食堂里忙碌的景象,听着大家轻快的话语,心里的一块大石头彻底落了地。 他摸了摸下巴,脸上露出了欣慰的笑容,仿佛已经看到了晚上粮食运到村里时,村民们欢欣鼓舞的样子。 日头渐渐爬到头顶,周家庄的村民们忙碌了一整个上午,扛着锄头、拿着镰刀,三三两两地朝着大饭堂走来。 大家脸上带着劳作后的疲惫,脚步也有些沉重,想起前几天那清得能照见人影的稀粥和硬邦邦的小窝窝头,不少人都下意识地皱了皱眉。 走进大饭堂,一股不同于往常的香气扑面而来。有 人率先朝着打饭窗口望去,眼睛一下子就亮了——窗口的大蒸笼里,码着一个个暄软的二合面馒头,黄白相间,看着就扎实。 旁边的大桶里,是冒着热气的稠粥,米粥熬得黏糊糊的,能清楚地看到饱满的米粒。 第(2/3)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