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三章 考古操守/玩牌是民族天性!-《古物纪》


    第(3/3)页

    二是,治史求真。有句话叫‘历史就像一个个任人打扮的小姑娘’,这是隐晦的说法;直接点的说法呢~‘历史是由胜利者书写的’。然而,认真来说我们今天能读到的历史,尤其是华夏古代的历史大体是可靠的,一方面这是因为我国有着重历史的传统,即便正史有些虚美隐恶的记载,有着野史、家史、笔记等作为补充;另一方面就要依靠实物,特别是考古发掘的实物来验证、完善。比如:关于光绪皇帝的死因清史上说是病逝,民间传闻是被毒死的,而今天我们通过崇陵出土的光绪头发确定他死于砷中毒;出土于陕西临潼的利簋记载了武王伐纣的时间和《尚书.牧誓》上的记载吻合,就证明了武王伐纣这一历史事件的真实性和具体年代。也就是说:验证、补充和完善历史记载,还历史以本来面目。

    三是,不贪为宝。中国人重玉,俗话讲‘黄金有价玉无价’,这是有传统的,《礼记》上就讲‘君子无故,玉不去身’——谦谦君子、温润如玉,玉的美好跟人的德行相得益彰。同时,玉又是脆弱的,脆弱的像人的节操一样,很容易就受到损害。考古工作中,我们能够接触到很多珍贵的文物,甚至是无价之宝,这就需要我们‘守身如玉’,守的不是贞操,而是节操,是我们的职业操守;具体来说呢:收藏和发掘不能同时搞,参与考古发掘就与收藏无缘了,至于倒卖文物之类的就更不用提了。因此我们要像《左传》里的子罕一样,严守职业操守,以不贪为宝。

    四是,为国求贤。‘明经取士,为国求贤’这是科举时代贡院牌坊经常题的八个字,为的是告诉天下人孔孟之道是国家所需,鼓励读书人研读儒家经典。自汉武帝罢黜百家、独尊儒术以来,以儒学为正统,所谓贤才指的主要是儒生——我们今天都知道,国家的强盛不仅仅依靠某个阶层、某个职业的杰出或者奉献,所以才有劳模以及各个行业十大风云人物等荣誉称号。然而,古人对儒学的偏爱也带到了史书中,很多中华文明的瑰宝都被当成“奇技淫巧”,遗忘在了历史的角落,甚至根本没有被记载;像司母戊鼎、素纱襌衣、越王勾践剑这些珍贵文物,不仅是伟大的艺术品,更是华夏灿烂文化的象征,是先祖们改造自然、不断创新的智慧结晶。考古工作者并不是像很多人以为的那样偷坟掘墓,而是在进行抢救性发掘,为国家求取古代贤者的造物,为世人展示灿烂辉煌的历史。

    最后,我要特别强调:就像今天是昨天的延续一样,今天中国也是古代中国的延续和发展。不了解古代,不知道我们民族的过去,对于今天的建设和发展是茫然的。是否了解和重视本民族的古代文化,是衡量一个国家文明程度的重要标准。我们今天经常说‘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为什么是‘复兴’?因为我们国家长期处于世界之巅!

    五千年前,我们和古埃及人一样面对洪水。

    四千年前,我们和古巴比伦人一样冶炼青铜。

    三千年前,我们和古希腊人一样思考哲学。

    两千年前,我们和罗马人一样四处征伐。

    一千年前,我们和阿拉伯人一样无比富足。

    现在,我们和美利坚一较长短。

    五千年了,我们一直在世界的牌桌上打着麻将,而另外几家已经换过好多轮了。

    好了,下课~!”

      


    第(3/3)页